一、个人简介
孔培青,女,汉族,1994年3月生,预备党员,现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12班。大学期间曾荣获中央财经大学全面发展一等奖学金、中央财经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鸿基世业学生综合素质优秀奖、第六届京津地区高校社会学基本知识竞赛一等奖、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团员”等奖学金、奖项和荣誉称号。
二、个人事迹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古文揭示了一个很简单但很重要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相应地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从踏进中央财经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就警醒自己,“你是一名大学生”。大学生,这个身份就是我在接下来的四年努力去扮演好的角色,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学习专业课程,巩固知识基础
作为学生,本职工作是刻苦学习,格物致知。四年来,我如同一块海绵,汲汲吸取老师和学校提供的学习养分,充实知识,丰富经验,拓宽视野。大学学习核心的一部分是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而大学的课程学习与以往初高中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主性的发挥。不会再有老师一直鞭策着我们学习,我们需要做的是,挖掘我们自身的学习动力,发挥我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学习十分关键,而且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我十分想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涵养的人,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学习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这就是我的学习动力。我每天按时到课,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尊重每一位老师,深究每一门课程。每次下课,我的学习并没有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而停止。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巩固每日所学,比如在上社会统计软件应用的课程期间,每次下课,我都花上一到两个小时,把今天刚学的知识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几遍,直到确认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每一次与老师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每一次认真完成的课程作业,每一次参与其中的小组分享,每一次学到新知识的喜悦之情,每一次解决疑难问题的满足之感,这些组成了我通往社会学殿堂之路,一步一个脚印,离神圣的知识殿堂又近了一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专业课程的平均绩点达到3.98/4.5,居于全专业第二。虽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作为测量用功程度的一种尺度。
因为优异的学科成绩,我连续三年荣获中央财经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学院院长奖,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奖励是我不断前进、坚持不懈的动力。因为学院老师相信我扎实的专业知识,让我代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组队参加第六届京津地区高校社会学基础知识大赛,最终成功赢得第一名,保持三连冠。所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让我拥有了巩固的知识基础,也让我有机会为学校、学院和班级赢得荣誉。
畅游图书海洋,沐浴八方资讯
我明白,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仅仅依靠专业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幸运的是,我们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让我们有途径进一步充实自己。在课余时间,我喜欢到图书馆找各种感兴趣的书,或者老师推荐的书,然后找一个安静的自习室或者阅览室,度过闲暇午后,畅游于图书海洋,沐浴在八方资讯。每一个这样的午后,都仿佛在和一位位大家、一位位伟人畅谈古今中外,思索人生意义。我有个读书习惯,就是做读书笔记。三年下来,不知不觉,我已经做了五本读书笔记。偶尔,翻翻以前的读书笔记,总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除了独自一人的阅读,我也会时常参加一些更加热闹有趣的读书活动。我们学院有一个传统的读书活动——读书会。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位资深的老师为我们推荐一本书籍,每个月开一次读书会,会上老师与我们一起讨论书籍内容,分享读书心得。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我们会写一份读书报告,在里面仔细谈谈我们的所感、所思、所想。“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会的形式让我得以从多角度来感受同一本书,老师对我们的疑惑的解答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书籍的乐趣不只是在于阅读和感悟,还在于呈现和分享。作为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和院刊工作室负责人,在学院读书月,我以主编身份出了一版读书月特刊。用杂志的方式,选出优秀的书籍和读书心得,加上老师的精彩荐书,我们尽力做出一份能真正给同学们带来收获的院刊。很幸运,这期院刊被学院老师和身边同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支持。我的幸运不止于能读到如此多的书,更在于有如此多的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可以与之分享。所以,书籍成为了我通往世界资讯之窗,向往深邃思想之路。
致用所学知识,争做栋梁之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用我们之所学,解世人之所需。虽然我们目前能做的贡献有限,但是,把知识化为行动,是改善世界的重要一步。大学以来,我积极发现问题,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做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最终缓和或者解决问题。
在一次和家人聊天的时候,听到家里的长辈说,现在企业的创新力不够,有些企业就算想创新,也没有办法,科技这种东西搞不太懂。而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高校的研究做得很深入或者很前沿,但是无的放矢,没法从更加实质的层面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一边是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和技术。一边是高校等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没有渠道发挥作用。我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共同的平台,一座坚固的桥梁,把技术和市场联系起来,让科技和生活沟通起来。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与另外四名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跨学院研究队伍,就产学研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老师,并向上百名博士和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形成了一篇结构鲜明、理论清晰、分析有力的研究报告。我们的研究项目被确立为2014年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北京市级立项项目,并在2015年顺利完成结项。虽然我们的研究不能马上搭建起高校等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桥梁,但是我们从知识层面上证明了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现在,看到党和国家正在推行支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政策,我相信,通过这个模式,科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三年来,积极地发现问题,踏实地研究调查,我通过学术科研,让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一次次的研究也巩固和深化了我所学的知识。我的学术能力也得到了学院的肯定,我荣获了社会发展学院“杰出学术实践个人”荣誉称号。
学以致用的途径除了学术科研以外,还有实践活动。每一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得所学,深入基层,服务民生。2014年暑期,我走访了浙江多家养老机构,一边做义工,一边探究目前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尊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希望,我能尽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幸福安康。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个人获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我所在团队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这些肯定都是我脚踏实地、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持。通过社会实践,我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基层,把现实和理论相结合,把学术和问题相结合,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虽然我们力量可能微薄,虽然我们资质可能尚浅,虽然我们才华可能有限,但是只要有心,努力去做,我们就完全有能力让世界更加美好一些。我们是八九点的太阳,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充满热情和动力,我们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幕,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不多学习知识,不踏实做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发展自己,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争做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三、师长点评
该生孜孜不倦、自主上进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不断向前的学习精神,深入挖掘、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使她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该生热爱书籍,更懂得如何去读书,书籍成为她大学最好的伙伴。此外,她经世致用的想法成为她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学术、去社会实践的强大动力。
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12班主任)孙薇薇